北京密云一养老机构被淹 疑有人遇难
【北京密云一养老机构被淹 疑有人遇难】7月28日清晨6时44分,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接到一通揪心的报警电话:密云区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被洪水围困,70余名老人和工作人员命悬一线。这场因持续强降雨引发的山洪,不仅冲垮了养老院的物理防线,更在短短数小时内将生死考验推至每个亲历者面前。截至当日12时45分,48名被困人员虽被成功救出,但这场救援背后,是28条生命的消逝与一座城市的集体悲恸。7月28日凌晨,密云西北部地区降雨量突破300毫米,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周边水位以每小时30厘米的速度暴涨。清晨6时,洪水已淹没养老院一楼走廊,70余名老人被困在二层及以上区域,其中包含4名失能老人和12名半失能老人。"窗边有位老人挥舞着毛巾求救,但水流太急,连冲锋舟都难以靠近。"参与救援的密云消防支队队员李强回忆。由于养老院毗邻清水河支流,洪水裹挟着冰箱、垃圾箱等杂物冲击建筑,水下障碍物密布,大型救援设备无法进入。上午9时,特勤支队突击队员王磊穿戴好防护装备,系着安全绳跃入浑浊的洪水中,用身体为被困者架起第一条生命通道。他先将救生绳固定在窗台,再为老人穿戴救生衣,采用"前后托举法"将老人沿绳索转移至安全区域。11时许,冲锋舟突破阻碍进入核心区。救援人员用棉被包裹失能老人,通过接力传递的方式将其转移至冲锋舟。"有一位老奶奶死死抓着门框不肯松手,我们跪在齐胸深的水里哄了十分钟才说服她。"护士张敏含泪说道。至中午12时45分,48名被困者被转移至屋顶安全地带,其中8人通过游泳方式先行救出。在救援成功的欢呼背后,是密云区28条生命的消逝。7月29日,遇难者亲属王女士向媒体证实,其82岁的姨奶奶和半身不遂的外甥在洪水中遇难。"他们住在养老院一楼,洪水来时根本来不及转移。"王女士哽咽道。据密云区应急管理局通报,截至29日18时,全区因灾死亡30人,其中密云28人、延庆2人,死亡原因主要为房屋倒塌和洪水冲袭。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院区急诊科主任刘伟透露,28日共接诊12名养老院转移老人,其中3人因吸入性肺炎和低温症需住院治疗。"有位老爷爷被救出时怀里还紧抱着老伴的照片,说'不能丢,这是我们结婚50年的纪念'。"护士长李芳红着眼眶说。
在传统救援手段受限的情况下,科技创新与人性光辉交织出动人篇章。28日下午,丰台区消防支队调派铲车参与救援——这种高1.8米、不怕水下杂物的重型设备,成为转移失能老人的"生命方舟"。消防员驾驶铲车先从医院接上3名医生,再往返养老院4趟,用挖斗运送8名卧床老人至安全区域。
"当看到铲车斗里躺着裹着棉被的老人,后面还跟着拿输液瓶的医生,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。"现场目击者赵先生说。与此同时,中国安能集团调派230余名专业人员,携带无人船、生命探测仪等设备驰援密云,利用无人机向"孤岛"村庄投送物资300余公斤。
这场灾难暴露出养老机构应急体系的脆弱性。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虽提前储备沙袋等物资,但面对突破历史极值的降雨仍力不从心。该院负责人表示:"我们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防洪,但这次降雨强度远超预期。"
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专家指出,我国60%的养老机构位于城市内涝高风险区,但仅有32%配备应急发电设备和卫星电话。此次密云事件中,多处通信基站被冲毁,导致部分养老院失联超12小时。
"不能总用'百年一遇'来解释灾难。"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强调,"需要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,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养老机构建设标准,同时完善社区互助网络,确保极端情况下'最后一百米'救援通道畅通。"
密云区降为暴雨蓝色预警,但潮河左堤路仍有两处脱坡险情正在抢修。在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旧址,消防员从废墟中找出一本被泥浆浸泡的相册,里面是老人们春游时的笑脸。这本相册被送往医院,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情感纽带。"灾难教会我们两件事:一是敬畏自然,二是珍惜眼前人。"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在29日新闻发布会上说。据统计,暴雨期间全市累计转移群众12.7万人,开放应急避难场所864处,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像王磊、李强这样的逆行者,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防线。当夜幕降临密云水库,泄洪闸口的水流依然湍急。这场暴雨终将写入气象史册,但它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伤亡数字,而应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——因为每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家庭的宇宙,都值得被全力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