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大男生用AI制作700多张同学不雅照 涉20余名师生引公愤!

生肖解读 (4) 2025-07-13 17:13:38

港大男生用AI制作700多张同学不雅照 涉20余名师生引公愤! (https://www.astrots.cn/) 生肖解读 第1张

港大男生用AI制作700多张同学不雅照

  【港大男生用AI制作700多张同学不雅照】7月12日,香港大学法律系一名男学生被曝利用人工智能软件,将20余名女性亲友、同学的社交媒体照片伪造成裸露色情影像,涉案图片超700张。事件引发舆论哗然,受害者包括其大学同学、小学玩伴及中学教师,校方虽已发出警告信并要求道歉,但处理结果遭质疑“过于轻纵”。据多名自称受害者的港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帖文披露,涉事男生自2025年2月起,通过免费AI图像生成工具,将他人发布的日常照片进行深度伪造,制作成裸露影像。这些图片连同原始素材共计700余个文件,被存储在其个人电脑中。部分受害者表示,她们与该男生关系疏密不一,既有密友,也有仅有一面之缘的点头之交,但均未授权其使用个人照片。“他甚至伪造了我中学老师的照片,这种行为彻底突破了道德底线。”一名受害者在帖文中写道。另有受害者透露,事件曝光后,涉事男生曾试图联系部分人“私下和解”,并谎称“仅涉及5人”,但随后被更多受害者举证推翻。7月12日,香港大学发布声明称,已对涉事学生发出警告信,并要求其向受影响者正式道歉。校方强调,将“进一步审视事件细节,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”,并重申对“性别歧视、骚扰或不当行为零容忍”。然而,这一处理结果引发受害者强烈不满。

  据受害者披露,校方最初认为涉事行为未触及《香港大学条例》中的纪律处分条款,仅计划将警告信存入学生档案作为内部参考。在舆论压力下,校方虽转发了一份仅60余字的道歉信,但受害者普遍认为其“缺乏诚意”。更引发争议的是,校方以“受害者分布在不同教学组别”为由,未对涉事男生与受害者的课堂安排作出调整,仅在最后一节导修课前邀请两名受害者参加其他课节,被指“漠视受害者心理安全”。

  香港大律师陆伟雄分析指出,即便涉事图片未公开传播,涉事男生的行为仍可能构成《窥淫罪》,最高可处5年监禁。他特别强调:“作为法律系学生,其不可能不知晓相关法律,以‘不知情’抗辩的成功率极低。”此外,若查实其使用计算机实施犯罪,还可能触犯“有犯罪或不诚实意图而取用计算机”条款。

  对比内地类似案件,2024年北京警方破获的“AI去衣”案中,犯罪嫌疑人白某某因制作、贩卖近7000张伪造淫秽图片,被以“制作、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”追究刑责。而2025年初深圳警方捣毁的AI换脸敲诈团伙,则通过合成不雅照实施诈骗,涉案金额超百万元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AI技术的滥用正成为新型犯罪工具,亟需完善立法与执法框架。

  此次事件并非港校首次陷入性丑闻争议。2025年2月,香港大学太古堂曾发生男厕偷拍案,一名内地男生因“窥淫罪”被捕;2022年9月,港大利铭泽堂多名本地男生酒后骚扰内地女学生,两人被永久禁止住宿。更早的2020年,岭南大学迎新营被曝“不良游戏”,教大则因“迎新强奸案”成立专责小组全面审查活动流程。

  “每次事件后,校方都承诺加强管理,但类似案件仍屡禁不止。”香港教育政策关注社主席张民炳指出,港校在处理性骚扰案件时,常陷入“重程序轻结果”的怪圈。例如,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某教授性侵案中,校方虽成立专案组调查,但最终仅以“暂停教学职务”了事,引发学生抗议。

  此次事件暴露出AI技术滥用的严峻现实。受害者代表表示,涉事男生使用的AI工具可“一键生成伪造图片”,操作门槛极低。而北京海淀检察院2024年披露的案件显示,类似“AI去衣”服务在黑市平台公然售卖,单张图片定价仅1.5元,犯罪嫌疑人白某某曾向351人贩卖近7000张伪造图片。

  “AI伪造不雅照不仅是隐私侵犯,更是一种‘数字性暴力’。”香港网络安全协会专家指出,当前法律对非物理接触的性侵害定义滞后,建议参考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,对深度伪造技术实施严格许可制,并要求平台对用户上传内容添加数字水印,以便追溯源头。

 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,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。网友“香港观察者”评论:“当法律系学生成为犯罪者,教育体系的失败比技术滥用更可怕。”另有受害者发起联署,要求港大公开处理进展,并呼吁立法机构将“非共识性AI伪造”纳入刑事犯罪。

  面对舆论压力,香港大学7月13日进一步回应称,将联合法律学院、学生事务处推出“AI伦理与法律”必修课程,并设立24小时性骚扰举报热线。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则表示,将推动全港高校建立“AI技术滥用黑名单”,对涉事学生实施跨校联防。

  目前涉事男生尚未被警方拘捕,但其个人信息已在网络流传。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校园丑闻,更成为审视AI时代伦理与法律边界的典型样本——当技术可以轻易解构人性尊严,如何守护“数字身体”的安全,已成为全社会必须回答的命题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