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
【舅舅回应16个外甥连续5年来过暑假 】近日,16个外甥如约而至,将舅舅家变成“儿童乐园”。面对网友惊叹“这简直是幼儿园园长”,舅舅却淡然回应:“孩子大了,这样的热闹还能有几年?”。自2019年起,龚玲军的家中每年六月末都会迎来“特殊旺季”:来自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家庭的16个外甥(最大25岁,最小5岁)陆续抵达,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暑假生活。龚玲军坦言,实际到齐人数常在十三四人之间,“孩子们有的上补习班,有的打暑假工,今年到齐的只有12个,大外甥女已经结婚生子,自然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疯玩了”。为照顾这群“小客人”,龚玲军曾专门经营一家火锅店作为“根据地”,让孩子们在店里帮忙、吃饭,但今年六月,他选择将店铺转让,转而通过承接学校后勤服务维持生计。“收入够养家,但发不了财。”他笑称,自己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准备早餐,白天带孩子们游泳、补习,晚上还要检查作业,“比开火锅店还累,但看到他们围在餐桌前抢饺子的样子,值了”。孩子们的欢笑声,成了他最好的“报酬”。“等到以后如果是说结婚了,到时候你想让他们来,他们都不会来。”重庆的龚玲军(化名)望着院子里追逐打闹的外甥们,眼中既有欣慰又带着一丝担忧。自2020年起,16个外甥如候鸟般每年暑期准时迁徙至此,将180平米的住宅变成充满欢声笑语的“儿童乐园”。这场持续五年的亲情实验,不仅颠覆了现代家庭的小型化趋势,更在网络时代意外引发全民情感共鸣。
舅舅回应,最多十三四个吧,一直也没来齐过,六月二十几号的时候,我火锅店还在开,后面我就把火锅店转让出去了,我还有做一些学校的副业,但都是就是那种发不了财也饿不死的那种。“孩子们越来越大,也来不了一两年了,因为大了就要参加工作了,
面对网络上“是否有团队运作”的质疑,龚玲军展示出拍摄设备:一台用了五年的旧手机、三脚架和补光灯。“所有镜头都是妻子用手机拍的,剪辑也是我跟着教程学的。”他指着手机里2024年直播的片段:小外甥打翻牛奶弄脏作业本,慌乱中用袖子擦拭,结果越擦越花,这个真实场景反而成为网友热议的“名场面”,大家纷纷留言:“这才是生活,太有爱了!”
清晨六点,褪色蓝围裙下的龚玲军已开始在厨房奋战。十二人份的番茄牛腩在锅中翻滚,三层玉米馒头蒸笼冒着热气,三个电饭煲同时工作才能满足需求。“每天光煮饭就要五小时。”龚玲军坦言,为满足孩子们不同口味,他精心设计六菜一汤:红烧肉、糖醋排骨、清蒸鱼等硬菜轮番上阵,日均食材消耗包括一袋米、10斤肉。有时候,孩子们还会点菜,提出想吃“舅舅做的特别炸鸡”,他也会欣然答应,尽管这会让他的工作量又增加不少。
“今年把火锅店转了,现在承接学校后勤服务,收入够养家但发不了财。”龚玲军笑道。教育专家指出,这种将外甥成长体验置于经济回报之上的模式,暗合“横向代际共享”趋势。当物质条件满足后,情感体验成为稀缺资源,孩子们围抢饺子的场景,正是布尔迪厄所说的“惯习”再现——通过重复性仪式强化群体认同。在这里,每一次抢饺子、每一次一起看电影,都是对亲情的加深和巩固。
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独特图景。龚玲军的三个姐妹均育有多个子女,最大外甥女已结婚生子,最小的外甥正面临小升初。“现在他们还会抢着睡我的床,把床弄得乱七八糟,等过两年工作了,可能连电话都少打了。”龚玲军感慨,自己特意在客厅安装投影仪、购置桌游,就是希望“能多留住一些童年的声音”。每到晚上,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看电影、玩游戏,那份热闹和温馨,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家庭社会学专家李教授指出,这种“大家庭式暑期托管”在二三线城市并非个例,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亲属网络对儿童照护的补充功能。“随着00后一代进入职场,这种密集的亲属互动模式将逐渐淡化,但亲情联结的基因会以其他形式延续。”李教授认为,这种模式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减少,但其背后的亲情价值却是永恒的,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亲情的纽带始终是最坚固的。
有人或许认为,该舅舅的案例证明“家庭自治”优于公共干预。但这一观点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:其一,个体承受力的边界。若每个家庭都需为亲属提供长期、高成本的照料,社会整体效率将大幅降低。其二,公平性缺失。并非所有家庭都具备舅舅的经济条件或居住空间,依赖亲属网络可能导致弱势群体(如单亲家庭、低收入家庭)的子女陷入照料真空。事实上,发达国家已通过“家庭津贴”“育儿假”等政策将家庭责任部分公共化,如法国政府为每个儿童提供每月170欧元的补贴(OECD,2023),这值得中国借鉴。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,可以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亲情的温暖,而不至于因为经济或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实现。
破解这一困境需多管齐下:政府应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覆盖,将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从目前的5.5%提升至30%(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);社区可组织“共享育儿”项目,通过志愿者、临时托管点缓解家庭压力;企业需落实育儿假制度,避免父母因工作缺席子女成长。同时,应通过税收优惠、住房补贴等政策,鼓励多代同居家庭购买或租赁更大户型,降低空间成本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像龚玲军家一样,充满欢声笑语,充满亲情的温暖。
16个外甥的暑期故事,是传统亲情与现代性碰撞的缩影。它既让我们看到“家”的温暖力量,也警示我们:若将育儿责任完全推给家庭,终将透支个体幸福,削弱社会活力。唯有构建家庭、社区、国家协同的育儿支持网络,才能让亲情回归情感本质,而非成为沉重的负担。